胃蛋白酶原是由胃黏膜分泌,为胃蛋白酶的前身。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1、PGI降低,说明胃底腺受到破坏,胃体有损伤,预示着中度、重度或是长期的行为,PGI越低说明萎缩程度越强。PGI下降是中重度胃体和胃底萎缩性胃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
2、PGII异常可作为HP感染和消化性溃疡的筛查指标。
3、PGI/PGII的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在PGI的值<30ng/mL时,可能是由胃部肿瘤或者萎缩性胃炎引起,需要进一步结合比值来判断。
PGI和PGII的临床应用: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关键。早期胃癌缺乏一定的特异性症状与体征,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胃镜又令患者很痛苦,因此,不能作为普查手段。
1、2008年《胃癌预防亚太地区共识指南》:第16条:低血清PG Ⅰ水平和低PG Ⅰ/Ⅱ比值可作为鉴别胃癌高危人群的标志物。
a.胃切除术后,PG Ⅰ、PG Ⅱ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判断胃癌是否复发的重要依据;
b.从及早发现复发的角度出发,病人全胃切除术后,应定期检测PG Ⅰ、PG Ⅱ含量,进行动态检测,以评估复发可能性。
2、消化性溃疡的筛查/消化性溃疡复发判定指标:
a胃溃疡初发患者PGⅠ升高明显;
b.胃溃疡复发者PG Ⅱ升高明显;
c.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PG Ⅰ、PG Ⅱ显著升高。
d.溃疡治愈后PG Ⅰ、PG Ⅱ恢复正常。
3、血清PG水平可作为HP除菌疗效的判定指标,在除菌治疗后早期即有显著降低。
PGI和PGII的检测方法:
1.免疫层析法:如荧光法和胶体金法等,检查方法简单,使用方便。但是存在检测结果稳定性不好,变异度大,结果准确性不够好的缺点。
2.酶联免疫法(ELISA):传统的免疫学方法,结果较层析法准确,成本低,但是操作复杂,耗时间长,批间差较大,不容易自动化。
3.胶乳比浊法,可以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方法简单,可批量检测,结果准确,变异度小。缺点是成比较高,检测灵敏度较化学发光稍弱。
4.化学发光法:检测灵敏度高,方法简单,变异度小,缺点是需要专门的仪器。
北京丹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胶乳比浊法和化学发光检测胃蛋白酶原试剂盒,优质的产品,真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