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用药,监测先行:万古霉素TDM的临床必要性
发布日期:
2025-10-31
浏览次数:
0


为什么要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


万古霉素是临床常用的糖肽类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RSA)的一线治疗。万古霉素的治疗窗窄且药动学的个体差异大,易受到年龄、体重、肝肾功能、重症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其治疗效果与血药谷浓度密切相关。血药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影响药效、诱导耐药,也可能增加耳、肾损伤等药品不良反应风险[2,],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再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使其血药浓度维持在安全有效范围内,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并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推荐临床应用时开展万古霉素TDM。



推荐以下人群进行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 TDM)


1.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肥胖患者、烧伤患者、应用肾损害药物的患者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万古霉素 TDM。

2.推荐新生儿/儿童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患者进行万古霉素TDM。

3.推荐肾功能不稳定患者进行万古霉素 TDM(专家意见。肾功能不稳定指在用药过程中肾功能出现显著恶化或显著提升,如在48 h内血清肌酐上升超过3 mg/L即26. 5 μmol/L)。

4.建议老年患者(>65岁)进行万古霉素 TDM(低质量证据。肾功能随年龄增加会出现衰退,老年患者处方万古霉素前应评估肾功能)。
5.建议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成人体质量过低(BMI<18.5kg/m²)的患者、肾功能亢进的患者(如颅脑创伤、烧伤等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危重患者等)。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检测(TDM)的时间


首测

复测

a.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治疗第3天(首次给药后48h)进行首次检测。

b.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治疗第4天(首次给药后72h)进行首次检测。

 

a.若初始TDM后药物剂量调整,建议4-5次服药后再次进行万古霉素TDM

b.对于重症监护患者、升血压药物治疗患者、RRT治疗患者和严重MRSA感染患者,需每周进行万古霉素的TDM



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目标范围


人群

稳态谷浓度目标范围

成人患者(普通感染)

10~15μg/mL

成人患者(严重MRSA感染)

10~20μg/mL

新生儿/儿童患者

5~15μg/mL

血透患者

10~15μg/mL

腹膜透析患者

12~25μg/mL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推荐:万古霉素主要监测血药谷浓度。



01案例一

万古霉素导致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病例: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例儿童使用万古霉素后出现DILI,患儿在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停药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患儿肝功能损伤可能与万古霉素导致直接肝损伤或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建议儿童静脉滴注万古霉素应按照说明书或指南推荐剂量并监测肝功能相关指标,同时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发生DILI时需及时停药或减量,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置。

02案例二

万古霉素治疗早产儿感染谷浓度: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对89例早产患儿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结果显示,控制万古霉素在最佳治疗目标谷浓度监测范围十分重要,尽早达到万古霉素治疗浓度对改善早产儿预后尤为重要,建议临床医生制定早产儿个体化抗感染给药策略时应充分考虑患儿的生理病理状况,尤其关注患儿矫正胎龄、用药前肌酐水平,综合考虑后拟定给药剂量和频次,并且药物达稳态后,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根据目标谷浓度达标情况,优化给药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避免细菌耐药和药物毒性的发生。



丹大生物药物浓度监测全自动化学发光解决方案


精准用药,监测先行:万古霉素TDM的临床必要性


精准用药,监测先行:万古霉素TDM的临床必要性

精准用药,监测先行:万古霉素TDM的临床必要性

相关推荐